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手機選單
:::

歷史沿革

    資料來源:茄萣區公所       

    船停港灣明神宗萬曆三十年(西元一六零二年底),陳第與沈有容至東番(臺灣)剿倭,歸後寫就千餘字的東番記。東番記云:「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,居澎湖外洋海島中,起魍港、加老灣、歷大員、堯海、打狗嶼、小淡水皆其居也。」 

    按堯港內海位於本區之東方至東南方,現之興達即為古堯港內海殘存部份。古堯港港口(進出堯港內海之潮流口)位於今下茄萣與崎漏之間。

    堯港出現在距今三百八十餘年前的古文獻中,可知本區之地早為人知,並早有人居(係平埔族)。 荷蘭人據臺初期的一六二四~二五年間,測繪有「澎胡島至大員島、魍港、堯港等地之海圖」,該圖中的漁夫灣(Vissers baojj)即堯港 ,漁夫角(de Vissers Caep)即今頂茄萣至下茄萣一帶。由此可知此時本區之地已有漁民聚居。

    清康熙三十三年(西元一六九四年)高拱乾纂的臺灣府志的水道及保甲記中已提到:「臺灣縣.....文賢里一圖九甲(內有海濱茄藤仔五甲)....... 」可知當時本區之地已有五甲(保甲係最小的行政單位,有如目前之村鄰),行政區上屬臺灣縣(約當今之臺南市)文賢里。

    雍正九年( 西元一七三一年 )重新調整行政區界臺灣、鳳山二縣以二層行溪( 今二仁溪為界),本區之地因位於溪南,因此改隸鳳山縣( 約當今之高雄市),這是本區隸高雄市之端。唯不久即發生臺、鳳兩縣爭界之事( 爭茄藤仔之地歸屬),旋於乾隆二十八年(西元一七六三年)兩縣令重新會勘,決定二縣南北仍以二層行溪為界,東西則以新開港為界。新開港以東歸鳳山縣,以西歸臺灣縣。

    按新開港指乾隆十三年(西元一七四八年)修濬的新港道,後稱考水港可溝通二層溪下游與茄藤港(即昔之堯港內海),其遺跡,僅剩今日本區與湖內區界所在的小排水溝。

    :::
    ▲開啟 ▼關閉